close

從新聞廣播到體育競賽,從商業銷售到非營利組織,到各領域名人 - 每個人都在線上播放直播視頻。抖音跟臉書直播是此類方式曝光的的首選方法,因為它們讓品牌商可以直接跟粉絲溝通。

而在經營品牌的初期,必須要建構屬於自己的基本觀眾,因為這麼多直播主心中知道,少了穩定的基礎觀眾群體,這個直播將不吸引人駐足觀看。

我們給你購買Facebook直播人數的重點提示:

幫自己的直播買粉絲觀看人數是許多成功直播頻道初期的策略,頁面上跳動的觀看數據,可以讓直播主炒熱氣氛,當你在講解產品時,對於初期踏入直播領域的商家,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行銷策略;而直播老手更能透過這樣的操作,強化網友的信任度。

你要知道直播沒人氣可能會使當次直播草率收場,提升直播線上人數令直播主持人充滿熱情,無論是自然流量或購買人數,都比較有繼續成長的可能性!

在您的手機上打開Facebook App幾個步驟您的直播就開啟了,高人氣粉絲專頁有足夠粉絲上限觀看,新加入的直播主很能沒有粉絲群觀看直播影片,我們不建議超高人氣的直播主購買直播人數,因為你們的線上人數已經夠多,受眾夠精準,但對於開始經營的直播臺,沒人氣等於難以成長,能在每次直播衝高直播人數,吸引觀眾觀看影片有更多可能性。

下單前需知:若有任何問題,請先詢問LINE客服

刷直播人數的3大特色

#1 可包月,可即時提供直播流量的自助平臺
專屬系統供應每月大量直播臺大量直播人數支援,想用就用!24小時系統支援,享受整個月天天開直播天天有人數的好服務。

我們給您灌的直播人數成本低且固定,讓您剩下的預算可以做更多活動、宣傳、促銷,進行針對消費者的各類行銷活動,為長久的忠實粉絲奠定堅實基礎。。

#2 直播人氣奠定人氣
上網看直播,一個直播有5000人,另一個直播只有5人,您會選擇看哪個直播?當你啟動系統後,開臺後人數就會逐步提高,人數達到數量後開始穩定停留,人數不爆衝、不會急速掉落,這樣的穩定人氣幫直播主持人無後顧之憂進行直播。

#3 購買直播人數有風險嗎?
但您不必擔心直播臺有被關閉帳號等的風險,因為這單純是導入流量,不對臉書或是抖音帳號本身造成傷害。若遇到Facebook或是臉書更動它們直播系統程式,可能發生短暫時間直播人數服務無法正常運作,我們都會協助更新演算法,不讓您的權益受損。

多次使用:即時付款,直播人數自動逐步上線,不會有延誤,您愛什麼時候直播都可以。

穩定提升:進一步改進的人數上升速度,正常狀態下人數不爆衝、不急速掉落。

超快啟動:當下買當下用,及時派上用場。

LLIVE455CEFE5VE

 

TikTok灌觀看人數,提供直播人數購買灌水網路行銷服務

 

開直播提高人氣的方法:  衝抖音觀看人數

1、要想更多的粉絲進入直播間觀看直播,首先要設計好直播間的封面和標題。

用戶選擇進入直播間,第一眼就是要看封面和標題,是不是能夠吸引他。大家在設置封面和標題時可,以使用主播個人寫真、道具,也可以是主播和直播間產品合影,利用誇張的肢體語言等,充分利用使用者的好奇心理。

2、平時要儘量參與官方活動,增加曝光率。 Facebook在線灌觀看人數包月

保證帳號視頻或者直播的頻率次數,增加活躍度,讓用戶知道你一直都在。也可以借助官方推助流量補補和海淘流量增加直播線上人數。

直播前,在朋友圈或者qq群進行宣傳,讓朋友觀看直播,幫自己增加人氣。 抖音直播人數灌水

3、用戶進入直播間後,要想辦法留住他們。 蝦皮Shopee灌觀看人數包月

直播內容尤為重要。現在早已經過了靠顏值和尬聊的直播內容就可以吸引觀眾的時期,主播們要儘量有針對性地去設計一些優質的直播內容。

平時要多看那些成功的播主直播,吸取經驗,多積累可利用的直播話題,慢慢的,使用者就會主動參與進來,直播人氣自然會得到提升。

4、巧用引流工具。 灌Instagram觀看人數

引流工具就是我們常說的補單,很多人對補單不以為意,認為為了面子去增加不存在的直播人數沒必要,實際上如今補單平臺那麼多,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。

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效應叫羊群效應。很多人進直播間,目的都是圍觀紮堆。 衝TikTok觀看人數包月

所以當你的直播間人數增多時,很容易引起跟風效應,吸引更多的人來直播間觀看。這裡我建議大家可以先使用一下免費的工具。

5、多站在粉絲角度思考。 TikTok在線灌觀看人數

與粉絲相處不能限於自己的看法,多數時間站在粉絲的角度去思考。

不少的主播嘴上說著把粉絲當作“家人”看待,能做到的少之又少,一開播就要禮物,聊天不回,點歌不唱,這樣做終究是曇花一現,都不是長遠的做法。TikTok在線買觀看人數包月

王蒙:思想美麗,學習著也是美麗的  有價值的思想是美麗的,學習著是美麗的,思想著是美麗的,認識著的實踐是美麗的。提倡學習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,消除愚昧和黑暗。  再想出一千種詞兒也說不完學習的意義、學習的益處、學習的絕對性。  人生還會有許多困惑、許多悖論、許多一時看不清說不明左右為難進退失據之處。有時候一個成熟的人無法但又必須立即做出決定或立即表示臧否。當你面臨選擇的痛苦的時候,你可以更有把握地去學習,用學習和思想撫慰你的焦慮,緩解你的痛苦,啟迪你的智慧,尋找你的答案。學習歸根結蒂是通向真理,通向知識,通向光明,通向正確的抉擇。它同時通向快樂,通向勝利,通向精神的家園精神的天國。學學這,再學學那吧,看看這,再看看那吧,聽聽這,再聽聽那吧,這么想想,再那么想想吧,勾畫出一個又一個的草圖再細細地修改和完成它們吧,你將避免沖動,避免極端,避免剛愎自用,避免出爾反爾,避免無所事事,避免精神空虛,避免消極悲觀,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。在世界還有些混亂,乃至你一時以為是天塌地陷的(www.lz13.cn)時候,在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才好的時候,你至少,你完全能夠學習,甚至那一切困惑造就的是你學習的迫切、學習的饑渴、學習的針對性與學習的切膚之感。這不正是學習的大好時機、最好時機嗎?在你一時受到誤解,受到打擊,受到歪曲,受到封殺而你一時又無什么辦法可想,無法改變你的處境的時候,安心學習吧,補課吧,學習你在順利情況下欲學而沒有時間學的那些表面的冷門吧,這是天賜的強化學習月或強化學習年的開始,你理應得到更多的學分,達到更高的學位。 王蒙作品_王蒙散文集 王蒙經典語錄 王蒙經典語錄語句分頁:123

秦牧:蛇與莊稼  哲學家杜國庠同志在世的時候,每當談到事物間的復雜聯系,總喜歡講這么一個故事:幾十年前,潮汕地區有過一次“八二風災”,那實際上是一次大規模的海嘯,在暴風雨中海水倒灌上了陸地,帶咸味的洪水把許多村落都給淹沒了,災區居民死亡數字異常巨大。至今年老的人回憶起來仍有余痛。  災禍過后,好些地區田園總是收成不好,即使風調雨順也不見起色,大家都覺得很奇怪。后來有些老農想出了一種奇怪的辦法,他們托人到外地去買了一批蛇回來,把它們放生到田間去,那一造,果然獲得了豐盛的收成。許多人都不明白其中道理。最后還是老農把秘密說破了。原來:巨大的洪水把田野和坡地淹沒的時候,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給淹死了。而田鼠,卻比較會竄出來游水向樹木上、高山上逃命,因此,水災過后,田鼠由于失去了蛇這種天敵,繁殖得異常迅速,這樣,田園就由于鼠患的過度嚴重而歉收了。老農買蛇放到田里,又重新建立了蛇對田鼠的制約關系,這樣,田園就又得到好收成了。事物間的復雜聯系往往就是這樣,所以,簡單看問題是最誤事的。  杜老談這個故事有好幾次,我每次傾聽的時候,卻總是有一種新鮮感。就是在他逝世以后,每逢見到一些在彼此關系上比較錯綜復雜的事情,仍禁不住想起這個故事來。  在自然界中,這一類的事情真如“恒河沙數”,“簡單聯系”的事情我們一眼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“復雜聯系”的事情,不是深入探討,就沒法揭開謎底了。而當這一類事情的秘密已經被人和盤托出的時候,我們乍聽起來就會覺得奇特、奧妙、有趣,其實它們本身原也很平常,不過是在因果關系上錯綜一些罷了。達爾文講過,在英國好些地方,看哪個村落的貓多少,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長得怎樣,因為苜蓿需要蜜蜂來做蟲媒,而園里田鼠太多的時候,蜜蜂的活動效率就會降低;但是當養貓多的時候,田鼠就不可能太猖獗,因此貓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獲豐歉構成了關系。這事情的道理,和杜老講的那個故事是異曲同工的。  假如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單純的,沒有什么復雜的連鎖關系,那么要認識萬事萬物就像打一個噴嚏那么容易了。天上下雨,地面就濕;太陽出來,東西就容易曬干;火可以燒東西;水可以滅火……。這樣的事情還不好懂嗎?但是世界上的事物,除了簡單聯系的之外,還有更多是復雜聯系的,這就不是那么容易一目了然了。最近各地大辦畜牧業,我聽到,有些公社,母豬一律留種。原以為這樣做,養豬事業一定可以迅速發展了,但誰知不然,“母豬一律留種”的公社反不如“母豬選擇留種”的公社養豬成績好,因為前一種公社,雖然繁殖的小豬很多,但是因為病弱的小豬比例很大,成活率小,而病豬又容易把疫病傳染給健壯的豬。這樣一來,養豬的成績就落后于“母豬選擇留種”、生下來的小豬只只健壯的公社了。像這一類的事情,對于思想比較簡單的人,真像是當頭棒喝。  高明的棋手,走這一步棋的時候,就預先想到下幾步棋各種各樣的可能,不只是一種可能,而是有多種變化的可能,因此著著提防,設法堵死那些不利的可能性,并使某一有利的可能性發展為必然性。因此這樣的棋手,下起棋來,有時一著棋就要考慮很長的時間。但正因為頭腦縝密和考慮周全的緣故,這才使他們成其為卓越的棋手。  越能夠掌握事物間復雜聯系的規律的,做起事情來就越順當,“太意外”、“想不到”之類的事情也就越少。因為客觀事物本身,原就是復雜聯系著的。  正因為世界上存在著把蛇放到田里,莊稼竟然獲得豐收;“逢母必留”,養豬事業反而比較落后這一類的事情,說明“博學切問,所以廣知”、“孤莫孤于自恃”這一類道理的寶貴。  說明人要實(www.lz13.cn)事求是地掌握事物的變化,不僅要努力掌握前人的科學經驗,努力從實踐中補充新知;而且,尤其重要的,是要調查研究,要傾聽群眾的話。那種以為“萬物皆備于我”,把群眾的話當做耳邊風的人,是沒有不吃虧的。因為他們實際上連最起碼的常識也沒有。 秦牧作品_秦牧散文 秦牧:在遙遠的海岸上 秦牧:仙人掌分頁:123

張中行:紅樓點滴  一  民國年間,北京大學有三個院:一院是文學院,即有名的紅樓,在紫禁城神武門(北門)以東漢花園(沙灘的東部)。二院是理學院,在景山之東馬神廟(后改名景山東街)路北,這是北京大學的老居址,京師大學堂所在地。三院是法學院(后期移一院),在一院之南北河沿路西。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,四層的磚木結構,坐北向南一個橫長條。民國初年建造時候,是想用作宿舍的,建成之后用作文科教室。文科,而且是教室,于是許多與文有關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這里來進進出出。其中最為大家所稱道的當然是蔡元培校長,其余如劉師培、陳獨秀、辜鴻銘、胡適等,就幾乎數不清了。人多,活動多,值得說說的自然就隨著多起來。為了把亂絲理出個頭緒,要分類。其中的一類是課堂的隨隨便便。  一般人談起北京大學就想到蔡元培校長,談起蔡元培校長就想到他開創的風氣——兼容并包和學術自由。這風氣表現在各個方面,或者說無孔不入,這孔自然不能不包括課堂。課堂,由宗周的國子學到清末的三味書屋,規矩都是嚴格的。北京大學的課堂卻不然,雖然規定并不這樣說,事實上總是可以隨隨便便。這說得鮮明一些是:不應該來上課的卻可以每課必到,應該來上課的卻可以經常不到。  先說不應該上課而上課的情況。這出于幾方面的因緣和合。北京大學不乏名教授,所講雖然未必都是發前人之所未發,卻是名聲在外。這是一方面。有些年輕人在沙灘一帶流浪,沒有上學而同樣愿意求學,還有些人,上了學而學校是不入流的,也愿意買硬席票而坐軟席車,于是都踴躍地來旁聽。這也是一個方面。還有一個方面是北京大學課堂的慣例:來者不拒,去者不追。且說我剛入學的時候,首先感到奇怪的是同學間的隔膜。同坐一堂,摩肩碰肘,卻很少交談,甚至相視而笑的情況也很少。這由心理方面說恐怕是,都自以為有一套,因而目中無人。但這就給旁聽者創造了大方便,因為都漠不相關,所以非本班的人進來入座,就不會有人看,更不會有人盤查,常有這樣的情況,一個學期,上課常常在一起,比如說十幾個人,其中哪些是選課的,哪些是旁聽的,不知道;哪些是本校的,哪些不是,也不知道。這模模胡胡,有時必須水落石出,就會近于笑談。比如劉半農先生開“古聲律學”的課,每次上課有十幾個人,到期考才知道選課的只有我一個人。還有一次,聽說是法文課,上課的每次有五六個人,到期考卻沒有一個人參加。教師當然很惱火,問管注冊的,原來是只一個人選。后來退了,管注冊的人忘記注銷,所以便宜了旁聽的。  再說應該上課而不上課的情況。據我所知,上課時間不上課,去逛大街或看電影的,像是很少。不上有種種原因或種種想法。比如有的課不值得聽,如“黨義”;有的課,上課所講與講義所寫無大差別,可以不重復;有的課,內容不深,自己所知已經不步;等等。這類不上課的人,上課時間多半在圖書館,目的是過屠門而大嚼。因為這樣,所以常常不上課的人,也許是成績比較好的;在教授一面,也就會有反常的反應,對于常上課的是親近,對于不常上課的是敬畏。不常上課,有曠課的處罰問題,學校規定,曠課一半以上不能參加期考,不考不能得學分,學分不夠不能畢業。怎么辦?辦法是求管點名(進課堂看坐位號,空位畫一次缺課)的盛先生擦去幾次。學生不上課,鉆圖書館,這情況是大家都知道的,所以盛先生總是慨然應允。  這種課堂的隨隨便便,在校外曾引來不很客氣的評論,比如,北京大學是把后門的門檻鋸下來,加在前門的門檻上,就是一種。這評論的意思是,進門很難;但只要能進去,混混就可以畢業,因為后門沒有門檻阻擋了。其實,至少就我親身所體驗,是進門以后,并沒有很多混混過去的自由,因為有無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轄著,這就是學術空氣。說是空氣,無聲無臭,卻很厲害。比如說,許多學問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藍布長衫,學生,即使很有錢,也不敢西服革履,因為一對照,更慚愧。其他學問大事就更不用說了。  時間不很長,我離開這個隨隨便便的環境。又不久,國土被侵占,學校遷往西南,同清華、南開合伙過日子去了。一晃過了十年光景,學校返回舊居,一切支離破碎。我有時想到紅樓的昔日,舊的風氣還會有一些嗎?記得是一九四七年或一九四八年,老友曹君來串門,說梁思成在北大講中國建筑史,每次放映幻燈片,很有意思,他聽了幾次。下次是最后一次,講雜建筑,應該去聽聽。到時候,我們去了。講的是花園、橋、塔等等,記得幻燈片里有蘇州木瀆鎮的某花園,小巧曲折,很美。兩小時,講完了,梁先生說:“課講完了,為了應酬公事,還得考一考吧?諸位說說怎么考好?”聽課的有近二十人,沒有一個答話。梁先生又說:“反正是應酬公事,怎么樣都可以,說說吧。”還是沒有人答話。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,于是說:“那就先看看有幾位是選課的吧,請選課的舉手。”沒有一個人舉手。梁先生笑了,說:“原來諸位都是旁聽的,謝謝諸位捧場。”說著,向講臺下作一個大揖。聽講的人報之以微笑,而散。我走出來,想到北京大學未改舊家風。心里覺得安慰。  二  點滴一談的是紅樓散漫的一面。還有嚴正的一面,也應該談談。不記得是哪位先生了,上課鼓勵學生要有求真精神,引古希臘亞里十多德改變業師柏拉圖學說的故事,有人責問他不該這樣做,他說:“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。”紅樓里就是提倡這種精神,也就真充滿這種空氣。這類故事很不少,說幾件還記得的。  先說一件非親歷的。我到北京大學是三十年代初,其時古文家劉師培和今文家崔適已經下世十年左右。聽老字號的人說,他們二位的校內住所恰好對門,自然要朝夕相見,每次見面都是恭敬客氣,互稱某先生,同時伴以一鞠躬;可是上課之后就完全變了樣,總要攻擊對方荒謬,毫不留情。崔有著作,《史記探原》和《春秋復始》都有北京大學講義本,劉著作更多,早逝之后刊為《劉申叔先生遺書》,可見都是忠于自己的所信,當仁不讓的。  三十年代初,還是疑古考古風很盛的時候;同是考,又有從舊和革新之別。胡適寫了《中國哲學史大綱》上卷,在學校講中國哲學史,自然也是上卷。順便說個笑話,胡還寫過《白話文學史》,也是只有上卷,所以有人戲稱之為“上卷博士”。言歸正傳,錢賓四(穆)其時已經寫完《先秦諸子系年考辨》,并準備印《老子辨》。兩個人都不能不處理《老子》。這個問題很復雜,提要言之,書的《老子》,人的“老子”,究竟是什么時代的?胡從舊,二“老”就年高了,高到春秋晚年,略早于孔子;錢破舊,二“老”成為年輕人,晚到戰國,略早于韓非。胡書早出,自然按兵不動,于是錢起兵而攻之,胡不舉白旗,錢很氣憤,一次相遇于教授會(現在名教研室或教員體息室),錢說:“胡先生,《老子》年代晚,證據確鑿,你不要再堅持了。”胡答:“錢先生,你舉的證據還不能使我心服;如果能使我心服,我連我的老子也不要了。”這次激烈的爭執以一笑結束。  爭執也有不這樣輕松的。也是反胡,戈矛不是來自革新的一面,而是來自更守舊的一面。那是林公鐸(損),人有些才氣,讀書不少,長于記誦,二十幾歲就到北京大學國文系任教授。一個熟于子曰詩云而不識abcd的人,不贊成白話是可以理解的。他不像林琴南,公開寫信反對;但又不能唾面自干,于是把滿腹怨氣發泄在課堂上。一次,忘記是講什么課了,他照例是喝完半瓶葡萄酒,紅著面孔走上講臺。張口第一句就責罵胡適怎樣不通,因為讀不懂古文,所以主張用新式標點。列舉標點的荒唐,其中之一是在人名左側打一個杠子(案即專名號),“這成什么話!”接著說,有一次他看到胡適寫的什么,里面寫到他,旁邊有個杠子,把他氣壞了;往下看,有胡適自己的名字,旁邊也有個杠子,他的氣才消了些。講臺下大笑。他像是滿足了,這場缺席判決就這樣結束。  教師之間如此。教師學生之間也是如此,舉兩件為例。一次是青年教師俞平伯講古詩,蔡邕所作《飲馬長城窟行》,其中有“枯桑知天風,海水知天寒”兩句,俞說:“知就是不知。”一個同學站起來說:“俞先生,你這樣講有根據嗎?”俞說:“古書這種反訓不少。”接著拿起粉筆,在黑板上寫出六七種。提問的同學說:“對。”坐下。另一次是胡適之講課,提到某一種小說,他說:“可惜向來沒有人說過作者是誰。”一個同學張君,后來成為史學家的,站起來說,有人說過,見什么叢書里的什么書。胡很驚訝,也很高興,以后上課,逢人便說:“北大真不愧為大。”  這種站起來提問或反駁的舉動,有時還會有不禮貌的。如有那么一次,是關于佛學某問題的討論會,胡適發言比較長,正在講得津津有味的時候,一個姓韓的同學氣沖沖地站起來說:“胡先生,你不要講了,你說的都是外行話。”胡說:“我這方面確是很不行。不過,叫我講完了可以嗎?”在場的人都說,當然要講完。因為這是紅樓的傳統,堅持己見,也容許別人堅持己見。根究起來,韓君的主張是外道,所以被否決。  這種堅持已見的風氣,有時也會引來小麻煩。據說是對于講課中涉及的某學術問題,某教授和某同學意見相反。這只要能夠相互容忍也就罷了;偏偏是互不相讓,爭論起來無盡無休。這樣延續到學期終了,不知教授是有意為難還是選取重點,考題就正好出了這一個。這位同學自然要言己之所信。教授閱卷,自然認為錯誤,于是評為不及格。照規定,不及格,下學期開學之后要補考,考卷上照例蓋一長條印章,上寫:注意,六十七分及格。因為照規定,補考分數要打九折,記入學分冊,評六十七分,九折得六十分多一點,勉強及格。且說這次補考,也許為了表示決不讓步吧,教授出題,仍是原樣。那位同學也不讓步,答卷也仍是原樣。評分,寫六十,打折扣,自然不及格。還要補考,仍舊是雙方都不讓步,評分又是六十。但這一次算及了格,問為什么。說是規定只說補考打九折,沒有說再補考還要打九折,所以不打折扣。這位教授違背了紅樓精神,于是以失敗告終。  三  點滴一談散漫,二談嚴正;還可以再加一種,談容忍。我是在中等學校念了六年走入北京大學的,深知充任中學教師之不易。沒有相當的學識不成;有,口才差,講不好也不成;還要有差不多的儀表,因為學生不只聽,還要看。學生好比是劇場的看客,既有不買票的自由,又有喊倒好的權利。戴著這種舊眼鏡走入紅樓,真是面目一新,這里是只要學有專長,其他一切都可以湊合。自然,學生還有不買票的自由,不過只要買了票,進場入座,不管演者有什么奇怪的唱念做,學生都不會喊倒好,因為紅樓的風氣是我干我的,你干你的,各不相擾。舉幾件還記得的小事為證。  一件,是英文組,我常去旁聽。一個外國胖太太,總不少于五十多歲吧,課講得不壞,發音清朗而語言流利。她講一會總要讓學生溫習一下,這一段空閑,她坐下,由小皮包里拿出小鏡子、粉和胭脂,對著鏡子細細涂抹。這是很不合中國習慣的,因為是“老”師,而且在課堂。我第一次看見,簡直有點愕然;及至看看別人,都若無其事,也就恢復平靜了。  另一件,是顧頡剛先生,那時候他是燕京大學教授,在北京大學兼課,講《禹貢》之類。顧先生專攻歷史,學問淵博,是疑古隊伍中的健將;善于寫文章,下筆萬言,凡是翻過《古史辨》的人都知道。可是天道吝嗇,與其角者缺其齒,口才偏偏很差。講課,他總是意多而言語跟不上,吃吃一會,就急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疾書。寫得速度快而字清楚,可是無論如何,較之口若懸河總是很差了。我有時想,要是在中學,也許有被驅逐的危險吧?而在紅樓,大家就處之泰然。  又一件,是明清史專家孟心史(森)先生。我知道他,起初是因為他是一樁公案的判決者。這是有關《紅樓夢》本事的。很多人都知道,研究《紅樓夢》,早期有“索隱”派,如王夢阮,說《紅樓夢》是影射清世祖順治和董鄂妃的,而董鄂妃就是秦淮名妓嫁給冒辟疆的董小宛。這樣一比附,賈寶玉就成為順治的替身,林黛玉就成為董小宛的替身,真是說來活靈活現,像煞有介事。孟先生不聲不響,寫了《董小宛考》,證明董小宛生于明朝天啟四年,比順治大十四歲,董小宛死時年二十八,順治還是十四歲的孩子。結果判決:不可能。我是懷著看看這位精干厲害人物的心情才去聽他的課的。及至上課,才知道,從外貌看他是既不精干,又不厲害。身材不高,永遠穿一件舊棉布長衫,面部沉悶,毫無表情。專說他的講課,也是出奇的沉悶。有講義,學生人手一編。上課鐘響后,他走上講臺,手里拿著一本講義,拇指插在講義中間。從來不向講臺下看,也許因為看也看不見。應該從哪里念起,是早已準備好,有拇指作記號的,于是翻開就照本慢讀。我曾檢驗過,耳聽目視,果然一字不差。下課鐘響了,把講義合上,拇指仍然插在中間,轉身走出,還是不向講臺下看。下一課仍舊如此,真夠得上是堅定不移了。  又一件,是講目錄學的倫哲如(明)先生。他知識豐富,不但歷代經籍藝文情況熟,而且,據說見聞廣,許多善本書他都見過。可是有些事卻胡里胡涂。譬如上下課有鐘聲,他向來不清楚,或者聽而不聞,要有人提醒才能照辦。關于課程內容的數量,講授時間的長短,他也不清楚,學生有時問到,他照倒答:“不知道。”  又一件,是林公鐸(損,原寫攻瀆)先生。他年歲很輕就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任教授,我推想就是因此而驕傲,常常借酒力說怪話。據說他長于記誦,許多古籍能背;詩寫得很好,可惜沒見過。至于學識究竟如何,我所知甚少,不敢妄言。只知道他著過一種書,名《政理古微》,薄薄一本,我見過,印象不深,以“人云亦云”為標準衡之,恐怕不很高明,因為很少人提到。但他自視很高,喜歡立異,有時異到等于胡說。譬如有一次,有人問他:“林先生這學期開什么課?”他答:“唐詩。”又問:“準備講哪些人?”他答:“陶淵明。”他上課,常常是發牢騷,說題外話。譬如講詩,一學期不見得能講幾首;就是幾首,有時也喜歡隨口亂說,以表示與眾不同。同學田君告訴我,他聽林公鐸講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,結尾云,衛八處士不夠朋友,用黃米飯炒韭菜招待杜甫,杜公當然不滿,所以詩中說,“明日隔山岳,世事兩茫茫”,意思是此后你走你的路,我走我的路。也許就是因為常常講得太怪,所以到胡適兼任系主任,動手整頓的時候,林公鐸解聘了。他不服,寫了責問的公開信,其中用了楊修“雞肋”的典故,說“教授雞肋”。我當時覺得,這個典故用得并不妥,因為雞肋的一面是棄之可惜,林先生本意是想表示被解聘無所謂的。  最后說說錢玄同先生。錢先生是學術界大名人,原名夏,據說因為庶出受歧視,想扔掉本姓,署名“疑古玄同”。早年在日本,也是章太炎的弟子。與魯迅先生是同門之友,來往很密,并勸魯迅先生改鈔古碑為寫點文章,就是《吶喊·自序》稱為“金心異”的(案此名本為林琴南所惠賜)。他通文字音韻及國學各門。最難得的是在老學究的隊伍里而下筆則詼諧諷刺,或說嬉笑怒罵,他是師范大學教授,在北京大學兼課,講“中國音韻沿革”。錢先生有口才,頭腦清晰,講書條理清楚,滔滔不絕。我聽了他一年課,照規定要考兩次。上一學期終了考,他來了,發下考卷考題以后,打開書包,坐在講桌后寫他自已的什么。考題四道,旁邊一個同學告訴我,好歹答三道題就交吧,反正沒人看。我照樣做了,到下課,果然見錢先生拿著考卷走進教務室,并立刻空著手出來。后來知道,錢先生是向來不判考卷的,學餃為此刻一個木戳,上寫“及梧”二字,收到考卷,蓋上木戳,照封面姓名記入學分冊,而已。這個辦法,據說錢先生曾向外推廣,那是在燕京大學兼課,考卷不看,交與學校。學校退回,錢先生仍是不看,也退回。于是學校要依法制裁,說如不判考卷,將扣發薪金云云。錢先生作復,并附鈔票一包,云:薪金全數奉還,判卷恕不能從命。這次爭執如何了結,因為沒有聽到下回分解,不敢妄說。總之可證,紅樓的容忍風氣雖然根深蒂固,想越雷池一步還是不容易的。  四  點滴一、二、三說的都是紅樓之內。這回要說之外,即紅樓后面的一片空曠地,當時用作操場,后來稱為民主廣場的。場地很大,卻幾乎毫無設置,記得除了冬季在北部,上搭席棚、下開球場之外,長年都是空空的。學校有籃球場和網球場,在北河沿第三院,打球要到那里去。紅樓后面的廣場,惟一的用處是上軍事訓練課。  同“黨義”一樣,軍事訓練是必修課,由入學起,上一年還是兩年,記不清了,總之是不修或修而不及格就不能畢業。說來奇怪,這也是名實相反的好例證,凡是必修的,在學生心目中都是“不必”修的。必修之下有普修,如大一國文、大一外語等,都是一年級時候學一年。對于普修課,學生的看法大致是,學學也好,不學也沒什么了不得,因為都是入門的,或說下里巴人的。再下是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選修課,是爬往“專”的路上的階梯,因而最為學生所看重,其實也最為教師和學校甚至社會所看重。  同是必修課,不受重視的原因不盡同。例如黨義,除了學生視為淺易之外,主要原因是宣揚“書同文,車同軌”,與北京大學的容許甚至鼓勵亂說亂道的精神格格不入。且說這位教黨義的先生,記得姓王,看似無能,卻十分聰明。他對付學生的辦法完全是黃老之術,所謂無為而治。上課,據說經常只有一個人,是同事關系(?),不好不捧場。到考試,學生蜂擁而至,坐滿課堂,評分是凡有答卷的都及格。軍事訓練不受學生重視,原因之一是學生來此的本意是學文,不是學武;之二是,在北京大學,外貌自由散漫已經成為風氣,而軍事訓練卻要求嚴格奮發。  教軍事訓練課必須解決這個矛盾,卻不能用黃老之術,因為一個人上操場,不能列隊;又這是在紅樓之外,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。擔任這門課的是白雄遠,在學校的職位是課業處軍事訓練組主任,也許軍階是校級吧,我們稱之為教官。他很有辦法,竟把上面說的這種矛盾解決得水乳交融。他身材相當魁梧,腰桿挺直,兩眼明朗有神,穿上軍服,腰系皮帶,足登皮靴,用文言濫調,真可說是精神奕奕了。他對付學生的辦法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社交術。他記性好,二三百受訓的學生,他幾乎都認識。對待學生,他是兩儀合為太極。一儀是在課外,遇見學生稱某先生,表示非常尊重,如果點頭之外還繼以談話,就說學生學的是真學問,前途無量,他學的這一行簡直不足道。另一儀是在課內,那就真是像煞有介事,立正,看齊,報數,像是一絲不茍。這兩儀合為太極,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。有一次,也許有少數學生表現得不夠理想吧。他像是深有感慨地說:“諸位是研究學問的,軍訓當然沒意思。可是國家設這門課,讓我來教。我不能不教,諸位不能不上。我們心里都明白,用不著較真兒。譬如說,旁邊有人看著,我喊立正,諸位打起精神,站正了,排齊了,我喊報數,諸位大聲報,一,二,三,四,人家看著很好,我也光彩,不就得了嗎。如果沒有人看著,諸位只要能來,怎么樣都可以,反正能應酬過去就成了。”  他這個兩儀合為太極的辦法很有成效,據我記得,我們那一班(班排之班),大概十個人吧,上課總是都到。其中有后來成為名人的何其芳,我的印象,是全班中最為吊兒郎當的,身子站不穩,槍拿不正。可是白救官身先士卒,向來沒申斥過哪一個人。課程平平靜靜地進行,中間還打過一次靶,到北郊,實彈射擊。機關槍五發,步槍五發,自然打中的不多,可是都算及了格。  不知道從哪里刮來一陣風,說必須整頓,加強。于是來個新教官,據說是上校級,南京派來的。上課,態度大變,是要嚴格要求,絕對服從。開門第一炮,果然對待士卒的樣子,指使,擺布,申斥。這是變太極為敲撲,結果自然是群情憤激。開始是敢怒而不敢言。不久就布陣反擊,武器有鋼鐵和橡膠兩種。鋼鐵是正顏厲色地論辯,那位先生不學無術,虛張聲勢,這樣一戳就泄了氣。橡膠是無聲抵抗,譬如喊立正,就是立不正;但又立著,你不能奈我何。據說,這位先生氣得沒辦法,曾找學校支援,學校對學生一貫是行所無事,當然不管。于是,大概只有兩三個月吧,這位先生黔驢技窮,辭職回南了。他失敗,從世故方面說是違背了“入其國,先問其俗”的古訓,從大道理方面說是違背了紅樓精神。  白雄遠教官,人也許沒有什么可傳的;如果說還有可傳,那就是他能夠順從紅樓精神。因為有這個優點,所以那位先生回南之后,他官復原職,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。我的記憶,同學對他一直很好,覺得他可親近。也許就是因此,有一次,學校舉行某范圍的智力測驗,其中一題是“擁重兵而非軍閥者是什么人”,有個同學就借他的大名之助,不但得了高分,還獲得全校傳為美談的榮譽。  五  點滴四已經走了題,扯到紅樓的外面。俗話說,“一不做,二不休”,既然已經跑出來,索性再談些不都發生在紅樓之內的事。這想談的是有關入學的種種,北京大學有自己的一套辦法,現在看來也許很簡陋,但有特點,或者可以聊備掌故吧。  先說第一次的入學,由投考報名起,是有松有緊。所謂緊是指報名資格,一定要是中等學校畢業,有證書作證明。所謂松是只填考某院(文、理、法)而不填考某系,更不細到系之下還要定專業。這松之后自然會隨來一種自由:可以選某一院的任何系,如考取文學院,既可以選讀歷史,也可以選讀日語。自由與計畫是不容易協調的,于是各系的學生數就難免出現偏多偏少的現象。例如一九三六年暑期畢業的一期,史學系多到三十六個人,其中有后來成為史學家的張政烺;生物學系少到三個人,其中有后來成為美籍華人的生物學家牛滿江。多,開班,少,也開班,這用的是姜太公的辦法,愿者上鉤。  再說命題,用的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辦法。譬如說,考國文是明天早八點,今天中午由校、系首腦密商,決定請某某兩三位教授命題。接著立刻派汽車依次去接。形式近于逮捕,到門,進去,見到某教授,說明來意,受請者必須拿起衣物,不與任何人交談,立刻上車。到紅樓以后,形式近于監禁,要一直走入地下層的某一室,在室內商酌出題。樓外一周有校誓包圍,任何人不準接近樓窗。這樣,工作,飲食,大小便,休息,睡眠,都在地下,入夜某時以前,題要交卷。印講義的工廠原就在地下,工人也是不許走出地下層,接到題稿,排版,出題人校對無誤,印成若干份,加封待用。到早晨,八時略前,題紙由地下層取出,送到試場分發;出題人解禁,派汽車送回家。這個辦法像是很有優點,因為沒有聽說過有漏題的事。  看考卷判分,密封,看字不知人,對錯有標準,自然用不著什么新奇花樣。只是有一種不好辦,就是國文卷的作文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且不說準確,連公平也不容易做到。趙憩之(蔭棠)先生有一次告訴我,三十年代某一年招考,看國文考卷有他,閱卷將開始,胡適提議,大家的評分標準要協調一下。辦法是隨便拿出一份考卷,每人把其中的作文看一遍,然后把評分寫在紙條上,最后把所有紙條的評分平均一下,算作標準。試一份,評分相差很多,高的七八十,少的四五十,平均,得六十多,即以此為標準,分頭閱卷。其實,我想,就是這樣協調一下也還是難于公平準確,慣于寬的下不了許多,慣于嚴的上不了許多,考卷鹿死誰手,只好碰運氣。  幾門考卷評分都完,以后就又鐵面無私了:幾個數相加,取其和。然后是由多到少排個隊,比如由四百分起,到二百分止。本年取多少人是定好了的,比如二百八十人,那就從排頭往下數,數到二百八十,算錄取,二百八十一以下不要。排隊,錄取,寫榜,多在第二院(理學院)西路大學辦公處那個圓頂大屋里進行,因為木已成舟,也就不再保密,是有人唱名有人寫。消息靈通、性急并愿意早報喜信的人可以在屋外聽,如果恰巧聽到心上人的名字,就可以在出榜的前一天告訴那個及第的人。榜總是貼在第二院的大門外,因為哪一天貼不定,所以沒有萬頭攢動的情況。  與現在分別通知的辦法相比,貼榜的老辦法有缺點,是投考的人必須走到榜前才能知道是否錄取。我就是沒有及時走到榜前吃了不少苦頭的。考北京大學的人一般是住在沙灘一帶的公寓里,我剛為有個親戚在朝陽學院上學,由他代找住處,住在靠近東直門的海運倉,離沙灘有六七里路。考北京大學完畢,自然不知道能不能錄取,于是繼續溫課,準備再考師范大學。也巧,這一年夏天特別熱,晚上在燈下解方程式,蚊子咬,汗流浹背。就這樣,有一天,公寓的伙計送來個明信片,說放在窗臺上幾天了(www.lz13.cn),沒人拿,問問是不是我的。接過一看,是同學趙君看榜后寫的祝賀語,再看日期,已經是一個星期以前的事了。  錄取以后,第一次入學,辦手續,交學費十元,不能通融。推想這是因為還在大門以外。手續辦完,走入大門,情況就不同了,從第二學期起,可以請求緩交。照規定,要上書校長,說明理由,請求批準。情況是照例批準,所以資格老些的學生,總是請求而不寫理由,于是所上之書就成為非常簡練的三行:第一行是“校長”,第二行是“請求緩交學費”,最重要的是第三行,必須寫清楚,是“某系某年級某某某”,因為管注冊的人只看這一行,不清楚就不能注冊入學。  北京大學還有一種規定,不知道成文不成文,是某系修完,可以轉入同院的另一系,再學四年,不必經過入學考試。有個同學王君就是這樣學了八年。為什么要這樣呢?我沒有問他。也許由于舍不得紅樓的環境和空氣?說心里話,舍不得的自然不只他一個,不過自食其力的社會空氣力量很大,絕大多數人也就只好卷起鋪蓋,走上另一條路了。   張中行作品_張中行散文 張中行:晨光 張中行:汪大娘分頁:123


衝Instagram在線直播人數包月
衝直播人數最快速- YouTube買直播人數包月 Instagram在線買直播人數網紅都在用的灌直播人數服務- 買Facebook在線觀看人數 灌抖音在線觀看人數包月可配合夜間直播灌人數- YouTube在線灌直播人數包月 買Instagram觀看人數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4jwwujbw 的頭像
    4jwwujbw

    芮丞月的開箱推薦文天地

    4jwwuj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